以AI赋能推动宁波制造的未来
【日期:2025/09/11】【阅读 :15】【关闭

今年上半年,宁波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400亿元,同比增长近15%——数字背后,一场“AI赋能”的产业跃迁正在这座制造业重镇蓬勃发生。

宁波制造的“数智向新”之路并非偶然。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宁波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凭借灵活的民营机制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奠定了“制造之城”的地位。然而,随着全球产业格局重构、技术变革加速,传统制造模式遭遇瓶颈。当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攀升,当“大而不强”的产业痛点日益凸显,宁波清醒地认识到:唯有以数智技术重构产业逻辑,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守住优势、打开新局。

夯实“数字底座”,是宁波“智变”的第一步。智能传感就像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五官”,成了这场变革的技术基石。宁波现在已经有309家智能传感规上企业,集群规模近600亿元,还有柯力传感、舜宇集团这些领军企业带头冲锋。更厉害的是,宁波没有满足于单一产品制造,而是围绕视觉、环境感知、位移等多领域构建集聚优势,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聚焦具身智能、汽车电子等前沿方向。

更让人兴奋的是,数智技术正从“实验室”火速奔向“生产线”。在春建电子的智能座舱里,AI算法把汽车新功能开发周期从两三年压缩到两三个月;在舜宇集团的生产线上,经过AI训练的机械手组装镜头成功率飙升到90%,每小时产能还提升了5%。这些肉眼可见的效率提升,汇聚起来就是制造业的一次飞跃。它们证明了一个趋势:人工智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提质、降本、增效的得力助手。

宁波制造的“AI赋能 数智向新”可不止于技术应用升级,它是一场全生态的重构。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链协作,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赋能,宁波正在打造一个“产学研用”循环促进的闭环生态系统。这种多方协力的模式,让宁波的数智转型避免了“单点突进后劲不足”的尴尬,形成了可持续的推进机制。

当然,产业跃迁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数智转型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初始投入、传统生产流程的颠覆性重构以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挑战。就算在宁波这样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现象也依然存在。接下来,还应进一步强化标杆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出更精准的技改支持政策,同时加快构建人才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机制,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适配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浪潮必将以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融入宁波制造业脉络。从智能传感到底层算法,从人机协同到全链智能化,宁波有机会也有能力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但真正的“智胜未来”,不在于一时技术领先,而在于能否形成技术迭代、产业升级、应用拓展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返回
 

浙ICP备09101302号-5     浙公网安备33020402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