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持续促进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发展,在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政策文件中,多次强调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宁波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充分深化运用数字新技术,为经济社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一、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人工智能
ChatGPT的横空出世,再次点爆了人工智能领域热潮,掀起了全球新一轮科技竞赛。我国《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等政策密集发布,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昇思MindSpore、飞桨Paddle-Paddle等开发框架逐步成长,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义千问、华为盘古等各类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更新迭代。人工智能发展正呈现出技术创新快、应用渗透强等特点,技术赋能效应凸显,产业生态蓬勃发展,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向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医疗健康行业等加速渗透,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产学研协作增加,教育部与华为联合启动“智能基座”2.0,将鲲鹏、昇腾等技术纳入高校学科设置。人工智能正呈现综合场景覆盖增加、模型参数指数增长、辅助预警决策增多等趋势。
2、数字孪生
自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以来,数字孪生技术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已正式步入建设实施落地期,正与城市规划、智能制造、城市治理、应急安全等领域日渐融合,成为驱动相关领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有力抓手。如水利部正加快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工作。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出台数字孪生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拓展数字孪生应用。标准机制不断健全,全国信标委、通标委、智标委分别成立数字孪生工作组、BIM/CIM标准工作组等专项工作委员会。数字孪生技术正向多领域拓展,探索全要素表达、全过程呈现、全周期可溯,推动实现全面感知、虚实交互、智能决策、精准控制。
3、区块链
区块链作为新兴的数字新基建,正从交易结算等商业领域向数字政务、司法公证、存证防伪数据服务等多元化场景拓展,各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据平台、电子发票系统、版权登记平台等相继推出。区块链正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凸显,如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流通隐私计算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智慧港口区块链平台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平台,助力实现数据的确权交易、合规获取、溯源追踪等。首个区块链技术国家标准《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GB/T42752-2023)于2023年5月正式发布,为区块链技术开发建设提供规范指引。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新职业已获国家认定,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二、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1、新机遇
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为千行百业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数实融合迎来新机遇,有助于协同推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创共享,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速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数字治理开拓新空间,可促进治理结构扁平化、过程透明化,提高治理的可信性和安全性。数字合作开创新格局,数字技术全面推动对外开放水平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延伸拓展数字生态伙伴关系网络,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2、新挑战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推广,城乡差异和代际差异愈加显现,部分农村居民、老年群体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形成数字鸿沟、信息落差。算法和交互方式的不断更新迭代,部分机构主体将利益诉求、主观偏见等融入算法中,造成算法歧视,形成“信息茧房”,损害主体利益。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易流动、易复制、易融合的特征导致黑客入侵、攻击等安全风险逐步加大。
三、加快推进宁波数字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1、强化场景牵引,拓宽应用广度深度
一是深耕产业领域,加速牵引转型。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链条融合改造,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数字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动港口、金融、商贸等领域深层次数字化转型,激发服务业经营主体创新活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实现农产品流通结构扁平化、农业生产环节短链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
二是聚焦治理服务,加快城市提升。在城市治理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市场监管、平安治理、生态环境、司法等向智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构建一体联动式治理体系。在民生服务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教育文体、交通出行、便民商圈等融合建设,提升民众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
三是瞄准特色场景,加强创新示范。聚焦港航物流、智能制造、政务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实施示范应用场景建设计划,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培育,加强应用示范,完善场景生态。加大场景资源开放,为数字技术研发创新和产品应用提供测试验证机会。
2、加强技术攻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一是紧跟前沿数字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计划”,形成一批重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的标志性成果。实施“前沿引领技术2035”专项行动,攻坚一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设立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池”,推进宁波科技大市场3.0建设,促进数字创新成果转化。
二是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健全产学研用机制。建立科创策源中心,高水平打造甬江科创区、海洋生态科技城等区域型创新创业载体,加快东方理工大学、甬江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数字技术突破。建立产业创新平台,鼓励引导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健全“研发—转化—孵化”一体化建设运营模式。
三是夯实数字技术底座,深化创新应用支撑。充分发挥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效用,聚焦产业培育、场景应用和研发创新等领域,研发大模型,为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供算力支撑,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夯实数字孪生空间底座,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城市大脑、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等建设,强化“一数一源”标准化治理,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保障全流程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3、加大统筹联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协同构建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数字技术应用推进机制,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推进业务多跨融合创新,促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规模扩大和质量水平提升。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增强技术创新动力。数字技术前期研发投入大,需在立项、实施、运维等环节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省各级数字技术相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与数字技术领域投资机构对接,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三是加快引培人才,构筑人才集聚高地。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数字人才综合集成政策,推动“甬江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开发计划向数字技术复合人才倾斜。瞄准国内外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数字化领域知名专家及其团队,遴选引进数字化领域领军人才。支持本地院校加强数字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数字人才留甬率。
四是加大宣传推广,树立数字技术理念。运用好多维媒体矩阵,全力组织做好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智博会)等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着重聚焦超算中心、工业互联网、城市大脑等领域,为高质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